close
今天是「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第二篇
(第一篇原文,介紹東亞、北美、北亞),
本篇分享區域分別為東北亞、西歐與南美洲。
首先我們來聊東北亞情況,
作者對於這塊問題要和平解決所用的詞彙比其他地方來的明顯悲觀。
我想可能是對北韓有某種深刻回憶或經驗吧。
相較於世界其他令人頭痛國家,
如古巴、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等,
各國(簡單說美利堅)可用外交、經濟方法進行交涉。
北韓則不一樣,他有點像是一座社區中從不見過這戶人家成員,
門口塞滿了廣告信、繳費單,
但我們明明知道這戶人家有人住,卻從未見過面,
所以壓根無法交流;
且以往唯一關係密切的中國大陸,這幾年改革開放後也和北韓漸行漸遠。
而且,北韓也實實在在威脅南韓安全,
不知為何朝鮮之神會給南北韓人民鬧了分裂的玩笑,
且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
南韓首都首爾距離北緯38度線距離很近,只有35英里;
而南韓人口的一半居住在首都圈附近範圍,
即使南韓這十年來擺脫亞洲四小龍成為全球閃耀東方之星
(不管在電子、半導體或影視等軟實力),
仍然擺脫不了兵近咫尺的緊張形式。
在北韓試射導彈讓南韓寢食難安同時,
隔壁日本也睡不好。
即使日本今天是全球第三大金濟體,
似乎無法用經濟實力暫緩北韓對自己威脅。
民國104年日本正式修改「自衛條款」,
擴大日本「守衛」自己定義,
為了防範中國勢力崛起,美利堅對這件事樂觀其成。
這就讓中國很不滿,即使目前在東海互相聲稱有主導權,
也曾經互相警告還沒有真正提高緊戒,
自然也是中、日、美未來三方留下動武理由之一。
南韓即使和日本一樣身後同一位偉大盟友,共同緊戒對象北韓,
但彼此留下的歷史烙印至今依然左右決策心理因素。
即使今年日本官方「終於」向南韓慰安婦致歉
(這當然也是韓中簽定FTA、RCEP證實執行等因素下必作條件),
南北韓永遠記得甲午戰爭後朝鮮獨立,
日後不經一次戰役,藉由一份條約而淪為日本國土(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
長達35年日本統治歷史。
蔡政府即將上台,在東亞局勢又會扮演甚麼角色?
東北亞,中、兩韓、日、美、俄六方勢力參雜其中,
由於北韓對外封閉(子鵬想全世界有只有北韓這麼做)到如此程度,
增加無盡變數。
有一位女孩,從小在偉大國家教育下耳濡目染,
直到有一天親眼目睹街上一對飢餓母女卻沒人願意幫助他們時改變了想法。
所以她替換七個名字,擁有八種身分,
她是一位脫北者,「幸運的」逃到「美利堅」。
擷取自Youtube
緊接著是西歐,
話說是西歐作者其實介紹了歐陸全境;
對當時的我來說是賺到了。
對作者來說,為何非洲最早出現人類發展卻遠不如歐洲?
作者以自然地理為歸納:歐洲全境無沙漠、氣候宜人、雨量豐沛,
地中海氣候,簡單說和我們副熱帶季風地帶降雨時間相反,溫度略低,
加上傳統的領主分權環境、宗教改革、發現新大陸等偶然人為因素,
順勢發展出最早全球貿易,因為市場上開始出現需求帶動了工業革命;
有幾本書專門解釋這種情況如《槍砲、病菌與鋼鐵》、《西方憑什麼》等,
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看。
以土地面積來說,中國跟歐洲差不多大,
為什麼前者以單一國家呈現、後者以數十國家出現?
因為歐洲主要河流的關係,幾乎所有歐洲河流切分的地方,
逐漸自然形成不同語言、生活習慣到國界劃分。
底比牛斯山切開了法蘭西與西班牙、
阿爾卑斯山隔開了義大利與德意志、
多瑙河奠定了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地界等。
加上歐洲自古是封建社會,和中國西周一樣,
國王分封土地出去,那塊主地是領主的,國王並沒有那塊土地管理權,
當地人民只聽領主不是聽國王的,
19世紀時德意志和義大利只是「地理概念」不是「國家概念」。
基於自然與人文因素,歐洲並不像中國一樣單一國家、並且單一主要語言。
Source : Thomsom Reuters
相對於全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發展不均現象,
歐洲境內也存在發展不均情況,
南方落後於北方、東方稍差於西方。
原本歐洲共同體發起原因是好的,
結合所有歐洲力量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美蘇)打造新霸權;
自從歐債危機出現後,就為這個願景打了問號。
因為歐盟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主權、政府,
這些政府上頭有一個歐洲聯盟共同政府,
如果加入這個大家庭,是要把自己部份主權對外「妥協」,
經過溝通達成共識,在對自己國家進行「配合」。
希臘與西班牙這幾年在歐債上公開不配合這種情況,
東歐各國也開始搖搖欲墜,
德意志力往狂瀾,目前希臘是妥協了,
擔心歐盟或歐元區土崩瓦解(情況是沒這麼嚴重),
或是說避免有成員國退出歐元先例,德意志盡最大努力挽救這次危機。
要維持歐債爆發之前共榮局面,
是歐盟與歐元各國必須面對共同問題,
如貧富發展還有各國政策上共識等。
英吉利與歐洲無時無刻保持某種微妙關係
我們平常稱呼的英國其實是俗稱,
說美國是對的、說蘇丹是對的、說火星是對的,
說英國嚴格說也對,也不算全對;
英國又稱英吉利,乾隆爺時候的稱呼,
我想是England或English另譯過來的吧。
實際上England是英格蘭,是不列顛群島其中一塊地方,
而英國在王室間聯姻與政治結合後,
從原本英格蘭統治權拓展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
國際上通稱英國為U.K.(United Kingdom)聯合王國,
英國全稱很長: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沒有一個字有「英」。
英吉利與其他歐陸國家一樣,又不一樣,
打從出現英格蘭王國後,便和歐陸國家保持微妙關係,
既自稱是歐洲國家、有時又跳脫歐洲紛擾靜觀其變,
現代英鎊與歐元就是明顯例子,
英吉利不願放棄英鎊使用權,卻又和歐元保持密切關係,
同時和美利堅立場一致,無形中歐美溝通橋梁。
有一點可以明確知道的,是英吉利外交政策,
《國富論》強調追求利益最大化、
「均勢論」強調各國之間實力應該相當不該有單一國家霸權、
「外交只有永恆利益沒有永恆朋友」,
以上三個觀點都從英吉利提出來,
有這樣的傳統,如果要看世界局勢發展風向,
關注英吉利外交決策便可知一二。
去年英吉利邀請大陸習近平訪問、主動加入亞投行,
即使在媒體協助宣傳下大家已熟知這些趨勢,
英吉利這些行為更顯示這些事情發展對未來的重要性。
說到歐盟或歐元區就不得不提到北約,
這三者區分分別為:
歐盟:歐洲國家政治整合體
歐元:歐洲國家同一經濟貨幣區
優些是歐元區國家本身並不是歐盟成員國,如波蘭、捷克、瑞典等。
北約:摻雜美利堅在內的歐洲軍事同盟
本來上述這些主要以西歐國家為主,
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逐漸加入這些組織。
這看似很正常,
在俄羅斯眼中卻是相反。
在上一篇提到俄羅斯時,他們的國家記憶便是要不斷擴展勢力鞏固自己,
蘇聯時期的東歐衛星國便是保障莫斯科最好屏障,甚至找機會赤化西歐;
蘇聯解體後,東歐諸國雖不再是俄羅斯一部分,卻也保持各自獨立狀態,
隨著西歐持續發展,東歐各國也想加入這西方陣營發展自己經濟,
俄羅斯一直記得在蘇聯解體時,當時美利堅國務卿曾對莫斯科說
「我們西方勢力絕對不會往東邁進一吋」
今天經濟歐元區、政治歐盟體到軍事北約同盟從西德拓展到波羅的海、黑海西側,
黑海北側與東側比鄰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小國往東約300公里(一個台灣長)就抵達俄羅斯了,
整個歐洲逐漸接納英美等政治軍事同盟,俄羅斯自然也要有所作為。
在東西兩大陣營敵對瓦解過後的20多年,歷史記憶無形掌控我們思考與行為。
「我們喜歡被稱作希望之洲...這個希望就像是上天的承諾,但卻永遠延遲兌現的借條」
──聶魯達,智利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者第一句話即引用此劇為拉丁美洲開頭,
這句充滿無望的希望燈塔,永遠照耀在每一位拉丁美洲人民目光。
我們可以看到拉丁美洲有兩個世界之最,
延綿七千多英哩海岸線的土地上,
有世界最長的安地斯山脈(4200英里),貫穿赤道瀕臨南極,
東西向最寬的距離為3200英里,這距離之間有世界最大的雨林面積,
也是地球之肺(台灣全長約245.8英里)。
拉丁美洲是被舊大陸引進科技與知識到新大陸的證明,
卻因地理環境與社會制度限制,
前者跟北美洲相比,拉丁美洲內陸是廣大熱帶雨林不利開發,
延綿世界最長的安地斯山脈所帶來湍急的河流,
不像美利堅寬敞平穩的密西西比河利於河運;
後者的話便是美利堅走資本主義市場,
拉丁美洲承襲舊歐洲地主和農奴制。
所以再好的科技與知識也無法協助拉丁美洲成為世界強權。
夢工廠動畫─勇闖黃金城,一部被美化的西班牙征服者的故事
在我們認識西方國家世界基本上是美好的,
而在這塊土地上(也有中東與非洲),
留下被抹滅的故事,那就是阿茲特克、印加帝國與天花。
曾經在中南美洲自然孕育的古文明,在16世紀地理大發現後,
為了黃金、香料、奴隸市場,
西方國家(這裡直指西班牙)運用各種方法(如拐騙、戰爭、商業)
逐步瓦解這片土地上原有面貌。
比世界其他曾被殖民過的國家幸運的是提早兩個世紀獨立。
19世紀時便出現一位獨立運動領袖叫西蒙‧波利瓦,
波利瓦威名伸直拉丁美洲人心,
所以有一個國家叫「波利維亞」便是紀念這位拉丁美洲英雄;
而「哥倫比亞」則是紀念哥倫布。
在19世紀門羅宣言發表之後,
和美利堅一樣關起門來不再受外界紛擾一個世紀之久。
阿根廷布蘭卡港口交通示意圖Power by Google
也因為曾經被殖民過,
我們會發現這些國家較早發展的城市幾乎靠近海岸邊或港口,
原因是殖民者在開發這片土地時,為的減少貨運輸出成本而設。
即便往內陸開拓道路,也幾乎為了沿海城市發展,最後目的地都通往這些港口;
不像武漢、巴黎、莫斯科等內陸城市四通八達的交通,
內陸城市彼此間甚少聯繫,間接引響同一國內發展速度問題。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成立,負責協助開發中國家資金發展;與IMF分庭抗禮
Source : finance.takungpao.com
巴西這幾年活耀於世界舞台一部份原因在十多年前高盛提出「金磚四國」
最近還加了一個南非(BRICS),
這五國甚至還組成官方經濟聯盟。
這算是21世紀以來第一次成功的私人機構評選效益延伸到官方彼此認可的結果。
巴西也因為如此在拉丁美洲內無形中成為領頭羊或代表性角色。
巴西自己也知道身為拉丁美洲後起之秀,
如何在南美洲諸位老前輩監委碗中扮演決定性角色,
在南美洲版的歐盟─南美洲國家聯盟,
折衝樽殂的效用展現淋漓盡致。
另一方面,南美諸國彼此還是有領土矛盾,
如波利維亞與智利、巴西與阿根廷、阿根廷與智利等;
即便如此在南美洲各國眼中,巴西還是最好相處的鄰居,
甚至到彼此撤軍協議。
剛才提到巴西、阿根廷與智利應該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拉丁美洲國家了,
除了自然地理條件(土地面積、人口)使它們較具知名度外,
19世紀時,智利海軍強於美利堅,
20世紀初,阿根廷領先義大利、法蘭西晉升為世界前十大富國,
也因為國家內部矛盾與地緣關係、對外征戰失利而走下坡;
今天除了巴西頂著金磚四國光環外,
南美洲諸國想傲視世界講話有一定分量,
可能就像開頭介紹的那一句,充滿無望的希望等待著。
Source : sportrichlist.com
至少,在世界最多人熱愛的球賽─足球裡,
巴西、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等國家隊,
是我們今天仍看的到的南美洲之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